明朝李定国 南明李定国两蹶名王 为何最后还是复国失败了
明末牛人辈出,能做到李定国这样的很少。
李定国这个人有两个闪光点,第一就是战功,他率兵出征几乎战无不胜,打仗很厉害。第二个闪光点就是忠诚,自他拥立永历帝以后,誓死追随永历帝,不管前途多么艰辛,未来多么渺茫,他始终是对永历帝不离不弃。最后他在处境艰难时听闻永历帝被害,李定国对天长啸,最后忧郁而死。

李定国
熟悉南明历史的人应该对李定国不陌生,南宋出了个文天祥,我觉得南明的文天祥就应该是李定国。李定国出身草莽,早期跟随张献忠反明,由于战功卓著被张献忠收为义子,在大西军里面也算是个重要人物。

后来张献忠在四川被清兵击败,张自己也被清兵射死。张献忠四个义子收拾张部残兵败将,重整军容严肃军纪,然后继续向西南进兵,先后攻占四川西部、贵州全省和云南全省。
李定国
相比如此时永历帝形势越来越艰难,而此时的大西军余部却是星星向荣,大西军主要领导人是张献忠四子,他们分别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这四个人虽然出身草莽但却不庸俗,属于比较难得的人才。孙可望为大哥,有点文化,治国理政确实有一套,大西军控制区在他的治理下确实国富民强,在抗清阵营里属于最强的一支。

而李定国文化稍差,他没有读过书,但是他武功却是不容小觑,他领兵打仗几乎是所向披靡。所以大西军在孙可望和李定国等人的领导下取得的成绩比张献忠生前更大。假如后面不发生孙可望和李定国的矛盾,那么满清想要收复西南估计没那么容易。

孙可望和李定国等人后来归附南明,孙可望拥立永历是想发展个人野心,他想做南明的董卓和曹操,而李定国却是忠心拥戴永历,把李定国比做南明文天祥比较恰当。
李定国
随着孙可望的欲望越来越大,他打算废永历却而代之,永历帝在处境危险时多次派人通知李定国来解救自己。李定国本不想和孙可望决裂,假如孙李二人分裂,那么损失的就是抗清力量。李定国已经先后攻占湖南、广西,击败和打死满清两个王爷,尼堪何孔有德。
尼堪可是满清亲王,所以李定国这个战绩在南明史上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打破了八旗不可战胜的神话。从此以后八旗士兵一听到出征西南都打哆嗦。李定国原本想攻占广东然后依次为基地迎接永历帝来广东,这样就可以不和孙可望闹僵,最大程度的维护南明政权的统一。
但是孙可望可不这么想,孙可望自封为国主,软禁永历帝,进一步想废掉永历帝。永历帝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催促李定国来安龙迎驾,李定国此时在广东战场,由于东线郑成功的不配合,所以李定国在广东战场是全线瓦解。李定国此时顾不得休息,率领一部分迎驾军队直扑被孙可望控制的贵州安龙。
日夜兼程忠于赶到安龙,在白文选的支持下成功迎驾永历帝,然后这支军队南下昆明,在刘文秀的配合下进入昆明城。李定国和永历帝这一做法彻底是和孙可望是闹翻了,虽然随后永历帝是派白文选等人出使贵阳安抚孙可望,但是此刻野心膨胀的孙可望根本不吃这一套。率领十多万大军南下攻打李定国。看到这里我在想其实南明败不是败在满清,而是败在自己人的不团结上。
人在做天在看,事实证明孙可望在国家危亡民族矛盾深刻的南明董卓一样的做法不得人心,在孙李两军对垒的战场上,十几万的孙可望军队忽然向只有两三万兵力的李定国倒戈。战场局势一下子大逆转,孙可望一看傻眼了,只好率领几百亲信赶紧逃跑。
孙可望一路逃,来到那些昨天还是他控制的城池下,所有城池对他都是关门闭户,更有甚者还从城里杀出一直军队来,从这一点来说孙可望确实做人失败。最后孙可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降满清,想借满清的军队来为自己报酬。由于孙可望叛变,孙可望掌握了南明很多军事机密,在孙的指引下满清大举出兵西南,最后彻底消灭了永历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