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到底该不该打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日战争正式拉开序幕,为了扩大抗日规模,消耗日军战力,国民政府于8月13日组织展开了淞沪会战,这场会战持续了三个月,打破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极大地振奋了抗日热情,为重工业的转移和国民政府西迁重庆赢得了时间,这也是当前许多人认为淞沪会战该打的理由,然而,到底该不该打,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国内学界对其的争论,可谓层出不穷。
但是,无论是该打还是不该打,我们都应该要弄清当时的背景。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开始进攻华北,但此时规模依然较小,尽管此时其中国驻屯军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因为此时日本内部也在争论到底该不该打,日本内部以天皇为首的许多高官都主张 不扩大方针 ,但见蒋介石的态度日渐强硬,日军于7月28日以五个旅团的兵力大举进攻平津,并且以及其微妙的代价拿下了平津。
此时,日本内部的速胜伦日渐抬头,甚至连日本的陆相杉山元都认为一个月就可以亡华,同时,日军第五师团在板垣征四郎的带领下也大举进攻山西,企图拿下太原,赶中国军队至黄河以南。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军统帅部十分惊慌,决议商量对策。此时,国民党内部与各路诸侯正在庐山召开会议,史称“庐山会议。”
此时国民党要员对日本的态度依然分为两派,一派为亲日派,以何应钦等人为代表,一方为主战派,以蒋百里等人为代表。在7月16日,即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的前一日,国民政府组织召开了文艺界座谈会。商讨是否对日开战的问题。
以胡适等人为代表的一方认为,中国国力贫弱,现不足以与日军全面开战,只可通过外交和局部战争予以对峙。同时中国国民经济现正全面发展,经济增速居世界前列,这样好的发展势头势必不能因为战争而被打断。
这一主张遭到了郭沫若等人的驳斥,他们认为:东北沦亡,华北危急,中国危急,再不抗日,中国将万劫不复。最后蒋认同了郭沫若等人的意见。根据流传的消息来看,国民党内部多数要员认为日军将要沿袭忽必烈的亡宋之路,再拿下山西后大举向南,一举由北向南,把东西的铁路线,公路线切断,然后利用海军封锁海岸线,把中国军队主力逼至东南沿海和长江三角洲,在予以歼灭。
因此,国军的应对策略是;在上海开辟战场,集结主力军队,依靠坚固的工事,层层抵抗日军的攻势,消耗日军的战力,打持久战,拖垮日本。
然而在当时,日本内部刚刚达成《不扩大协定》。规定日军不得出兵于黄河以南,除必要时在上海一线进攻外。可见,此时日军并没有这方面的打算,再者,日本的军校教育过分强调基础,使日军内部缺乏大战略眼光思维者,所以也很难想出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