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岭云门寺 湘乡云门寺
该寺最具特色的佛教文物是观音像、罗汉像和白石香炉。
在观音殿里有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身高12米,全身贴满黄金,脚踏莲花,整体是用木雕、泥塑两种结构结合而成。中间是三个大柱子支撑着,观音像的头部、腹部装有木炭和茶叶,在古代,茶叶是防虫的,木炭是用来防潮的。

据文史记载,凡有八只手以上以观音,都叫"千手观音",因为每只手的手心上都有颗眼睛,所以又叫"千眼观音"。千手表示法力无穷,可以拯救众生,而千眼则表示慧眼无边,能普观世界,明察秋毫,智慧无穷。云门寺观音殿里的千手观音,其蕴意更为丰富。

第yi双高举的手,捧着一尊小佛像,是其师祖释迦佛;第二双手里拿着兵器,称战器,是用来防身的,对研究宋朝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依据;第三双手是双手合一,礼敬阿弥陀佛;第四双手是自然伸展。身后伸出一千只手,手形千姿百态,令人心动神摇,目不暇接。

从艺术上讲,对这千只手的处理采取了孔雀开屏的方式,层层叠叠,既有章法,又不呆板。这尊观音造于明朝成化年间,雕塑家在艺术处理上很高明,有十二米高的长度来雕刻一尊观间,整体上以小衬大,以竖破横,以粗犷烘托细腻,头冠上十多个小佛精雕细刻、加上彩带、仙鹤、大龙……等等,显示出我国古代工匠们高超的雕刻技艺。

自有观音像后,湘乡亦形成一种习俗,即"上朝南岳,下朝云门寺千手观音"。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和十一月十九日,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来此朝拜,场面盛大。
云门寺最著名的文物还有石雕十八罗汉像。云门寺的十八罗汉,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每尊都是同一块整体的汉白玉雕刻而成。造像者为父子二人,总共花了三年时间才雕刻完毕,每尊身高1.5米,形态各异,或舒目展颜,或挖耳蹙听,或捧腹憨笑,或掩卷沉思,或眉目传情。雕刻美,形象逼真,充分显示了古代高超的雕塑技艺。
寺内还有一座用祁阳白石雕刻的长方形香炉,它是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所造,高1.8米,长1.75米,炉身周围有浮雕,正面雕刻四个字"圣寿无疆"和二龙戏珠、二狮滚球;反面雕刻福、禄、寿三星,双凤朝阳,二狮滚球,整个造型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千年古刹---云门禅寺)
佛教文化自东汉灵帝建宁中(168年-172年),由安息国高僧安世高云游会稽,弘传佛教,经过三国、西晋的初步传播,后从东晋、南北朝延续至隋唐、宋元、明清近二千年,平水一度成为浙东传播佛教的中心。这里古刹云集如林,宗派祖庭争相宏宗立说,大德高僧代代呈现,帝王将相不断赏物赐额,骚客名流诗歌咏呤无数。
厚重的佛教文化成为平水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目。云门书法胜地,历来为文人所重,风景名胜甲于越中。唐人有"越山千万云门绝"之吟叹。寺前青嶂,矗如列屏。秋如万重,灿若 褥绣。若耶溪绕门而过;秦望山据背在上。
云门寺与茶
云门寺可以说是一处集宗教、历史、文化、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佛教胜地,它历来一向很受我国学术界、政府部门的重视,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写信或亲自来探访,并发表研究文章。绍兴市、县文保部门以及云门寺所在的平水镇镇政府也都十分重视和关心。
寺院历史
云门禅寺坐落于绍兴城南十五公里的平水镇寺里头村秦望山麓脚下的一个狭长山谷里,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它的东面即靠平水镇,南面有若耶溪、平江水库、平阳寺等,西面有。。。。。。。。。北靠秦望山(因秦始皇曾经登此山而有名),云门寺三面青山环抱,座落在一个狭长二里左右的峡谷里,这里地处绍兴南部山区它有着宁静优雅、气候宜人、依山傍水、林泉秀美的一处清幽脱俗的佛门胜境。
云门寺始建于东晋义熙三年(公元407)。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了,可谓华夏最悠久的古刹之一。据史书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于此隐居,云门寺本为中书令王献之(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的旧宅,传说王献之曾舍宅为寺。
安帝义熙三年(407)某夜王献之在秦望山麓之宅处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得知下诏赐号将王献之的旧宅改建为"云门寺",门前石桥改名"五云桥",高僧帛道猷居之,竺法旷、竺道壹先后招之。《嘉泰会稽志》中记载"王献之云门山旧居,诏建云门寺。"又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元虞集撰《云门寺记》云:"寺本中书令王献之旧宅"。
注意事项 1、忌称呼不当对寺庙的僧人、道人应尊称为“师”或“法师”,对主持僧人称其为“长老”、“方丈”、“禅师”。喇嘛庙中的僧人称其“喇嘛”,即“上师”意,忌直称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称呼。
2、忌礼节失当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双手合十,微微低头,或单手竖掌于胸前、头略低,忌用握手、拥抱、摸僧人头部等不当之礼节。 3、忌谈吐不当与僧人道人交谈,不应提及杀戮之辞、婚配之事,以及提起食用腥荤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4、忌行为举止失当游历寺庙时不可大声喧哗、指点议论、妄加嘲讽或随便乱走、乱动寺庙之物,尤禁乱摸乱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动应静立默视或悄然离开。同时,也要照看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无知而做出不礼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