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燕追悼会现场】周小燕追悼会在沪举行 送别队伍绵延至200米外
春寒料峭中,千人自发赶来、手持红玫瑰为中国著名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送上最后一程。昨天上午追悼会还未开始,在“中国之莺”周小燕《长城谣》的歌声中,自发赶来的市民在龙华殡仪馆的大厅前排起长队,人群中有全国乃至从世界各地赶来的周小燕的亲友、学生、同行。

这位把大半辈子献给学生的可爱又可敬的老人,终于“下课”,可以好好休息了。
队伍绵延至200米外
春寒料峭,哀音低回。上午10点,龙华殡仪馆大厅门前,因为大厅容量有限,数百名自发赶来见先生最后一面的市民正在等候分批入场,最早的一位早上6点就来了。他们中,有拄着拐杖白发尽染的老人,也有背着书包面容青涩的少年;有人手持周先生的自传,有人带着自制的剪报,队伍绵延至200米之外。

大厅里,刚在北京举行了“把心交给祖国”专场音乐会的作曲家吕其明先生特地赶来为先生送行。廖昌永、魏松、张建一、黄英、方琼等学生也都来了,正中央一幅巨大的照片中,周先生就像往常那样,优雅而慈爱地“看着”这些她生前最挂念的学生们。

10点30分,告别仪式开始,上千人排队轮流为先生献上了她生前最爱的玫瑰花……
学生们追忆先生点滴
下午2点,周先生各个时期的学生以及曾受过先生提点的音乐界人士汇集在上海音乐学院里,追忆先生生前的点滴。
89岁的女高音歌唱家、著名声乐教育家郭淑珍先生是特地从北京赶来的,尽管比周小燕小10岁,但在她的眼里,周先生就像个小女孩,总是挂着甜甜的微笑,“这种心态让我不能忘”,
“我不是老师的代表作,也算不上杰作,但她教会了我怎么唱好中国歌,也教会了我怎么当一个老师。”一头银发的刘若娥是周小燕早期的学生。在刘若娥眼里,周先生没有架子,“她是个一点也不清高的人,随便你是农民还是工人,只要找到她,她就会听你唱”。
魏松是周先生在文革期间收的一名特殊的学生。43年前,这个年轻的小伙子穿着军装来到上海,在音乐学院南大楼三楼走廊里,见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灰暗的灯光下,周先生迎面走来,我立刻给她敬了一个军礼,把她吓了一跳,以为我是来抓她的。
”“有一天,周先生从床底下拿出了几张国外歌剧的唱片,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惊呆了。啊,原来这世界上还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从此便下定决心,要往这方面努力”。回忆到动情处,魏松突然站了起来,对着面前周先生的照片说,“今天,我想给先生敬最后一个礼”,“敬礼!”魏松的这一声,让台下不少学生泛起了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