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及解题思路 全命题作文解题策略
2005年的全命题作文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有阅读材料的命题作文,即:阅读材料 题目,或者是题目 阅读材料;另一种是直接命题作文。
1. 有阅读材料的命题作文
2005年的命题作文打破了长期以来“命题作文就是给出一个题目”的习惯方式,出现了有阅读材料的命题作文。这个材料相对于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更简洁一些,但也具有“打开”和“限定”的功能。所不同的是,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中的题目依据材料重新命题,而这种方式的作文则不需要再命题,直接用所给题目就可以了。如:辽宁大连课改卷、江苏南京卷。

2. 直接命题作文
直接命题是多年来的传统方式。直接命题作文的共同特点是:大多数作文题是由中心词 修饰词构成的。如山西曲沃卷的作文“我心中的歌”,题目中的“歌”是个中心词,“心中”在这里起修饰和限定的作用。中心,就是题眼,选材、立意都要关注中心词所包含的意思。修饰词在很多时候起补充、限定作用,有时也和中心词同样重要。

命题人在使用这种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时,也在用“限制”的语言试图避开“猜押题”。题目中一些中心词和修饰词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作文的立意和选材限定了范围。尽管如此,全命题作文仍然具有很大的“押题”风险,也许这就是近几年全命题作文的形式遭遇冷落,数量居于低谷的一个直接原因吧。

如何使这种既简单明白又没有审题障碍的传统命题方式摆脱“押题”的羁绊,从而健康地、正常地、平等地和其他命题方式共存,也是值得大家共同探讨和商榷的一件事情。
(选自《2005年全国课改实验区中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作者 葛慧兵)

[题目展示1]
题目:父亲的目光
慈母严父。你的父亲严厉吗?他待你如何?你与他生活这么多年,有许多事一定令你难忘。请用上面的文题写篇文章,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写作导引]
1. 分析题目,确定中心。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由限制词语“父亲”和中心词语“目光”组成,我们写作时要注意扣准的是“目光”,而不是简单地写有关父亲的事,离开目光而言他,作文就偏题了。
2. 把握中心,选准材料。究竟要选取哪些令你难忘的目光?例如这样几方面:一是严厉发怒的目光;二是和善的目光;三是赞许的目光。要注意所选材料必须扣准父亲的性格,那种不符合父亲当时心情、心理的材料最好不用。
3. 根据习惯,确定文体。这道作文题虽然对写作的体裁没有作任何要求,但从题目来看,会发现此题较宜于写记叙文和散文。
从构思来看,如果写记叙文,可以选取自己生活、学习中的某件事,父亲对此事的看法和意见,用目光向“我”示意,“我”从中受到启发、教育等。
如果写成散文,可以采用排比段落写出不同场合、不同经历、“我”成长中不同的表现,父亲的目光也有所不同,表现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题目展示2]
题目:那是一首诗
岁月如画,生活如诗。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请撷取你感受最深的一节……
作文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要写出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写作导引]
这道题虽是命题作文,写作的范围却十分宽泛,一个“那”字,留给我们广阔的写作空间,让命题作文打破了它自己设置的局限,让广大学生可以自由灵活发挥,在创作时游刃有余。
1. 获取语言信息。“诗”是让人感受温馨的显示卡,由文题中的“诗”字,我们可以确定,要写的内容一定是给我们以欣喜、感动、美好……之类的东西,留在我们心底的一定是最深刻、最感人,且愈久弥香的记忆。
2. 确定写作内容。我们动笔前,最关键的就是给“那”确定一个具体的指代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指代某一时间段。如“童年是一首诗”“初三是一首诗”“春天是一首诗”等。
(2)指代某一地点。如“故乡是一首诗”“308寝室是一首诗”“清晨的校园是一首诗”等。
(3)指代人物情感。如“父爱是一首诗”“奶奶的唠叨是一首诗”“师恩是一首诗”等
(4)指代某一事物。如“那片竹林是一首诗”“大自然是一首诗”“那微黄的灯光是一首诗”等。
3. 巧妙组织结构。
(1)用小标题结构全文。如写“大自然是一首诗”时,就可以用四季的色彩来拟小标题:绿色之诗、红色之诗、黄色之诗、白色之诗,从而展现大自然的美丽。
(2)用课本剧结构全文。如写“308寝室是一首诗”时,就可以运用剧本的形式组织结构:幕启、寝室成员陆续上场、落幕,还可以设计画外音等,从而表现当代中学生的风采。
(3)用诗的结构组织全文。如写“初三是一首诗”时,就可以如此组合镜头:序——酸、第一节——苦、第二节——辣、尾声——甜,以此表现“我”对初三生活的感悟:刚进入初三,感到生活异样,接着尝到紧张之苦,临近中考感到竞争的火辣,中考成绩揭晓感到收获的甜蜜。组织结构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敢于创新,就一定能写出美文佳作来。
解题策略
1. 要研读提示语。提示语通常是给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一个引导,使考生有话可说,但又隐含着一定的限制和要求。
如:2005年江苏盐城市的“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提示语部分极富启发性,内容方面涵盖了山水自然、社会人生、交流活动、名著影视等,思想方面蕴含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时时反映人生等道理。这段优美的提示语,可唤起考生的写作欲望,帮助考生激活思维,迅速打开思路,拓宽选材空间。
研读提示语所花时间的多少,取决于考生作文水平的高低,这就要视考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而论。值得一提的是,提示语部分的内容不可不读,因为它在体现命题人文性、开放性的同时,有时也体现了一定的限制性。
2. 要审查作文题目中的限制内容。
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不能越“雷池”半步。文题中没有明确限制内容的,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这些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范围。如:“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除了字数的限制外,文题中的“我”是在“人物”上的限制,写作时一定要严格按照第一人称写,凡与“我”无关的内容一定不可以写:“轻轻”是从程度上加以限制,是说“语文”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走过”是从时间上加以限制,说明“语文”对“我”已经产生了影响。
3. 要注意文体的选择。供材料命题作文一般没有文体的限制,写作时一般情况下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文体,但有时也要根据具体文题进行文体的选择。
以下几方面写作时尤其要注意:
(1)如果题目中包含了记叙文六要素之一的一般宜写成记叙文,如“我的未来不是梦”,题目中有六要素中的人物(“我”);如果题目中出现了“论”“谈”“评”“小议”等字样,一般要写成议论文。
(2)有些题目,命题者故意藏头去尾,使题目带有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用以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如“心愿”,对于这类题目,我们可以采用在原题的前面加上“我”“妈妈”“班主任”等词语,使题目成为“我的心愿”“妈妈的心愿”“班主任的心愿”等,这样,题目的意思就明确了,文章体裁也就很容易确定了。
(3)一些带有比喻或象征性的题目,如果题目出的是比喻的喻体,写作时就配上本体去写;如果题目出的是象征性的事物,就配上被象征性的事物去写。如“暖流”,暖流是喻体,我们在写作时就可以从它的本体——同学的帮助、老师的关爱等角度去审题,中心就一目了然了。
(4)对于一些抽象性的题目,如“责任”,若写成记叙文,你可以构思成“通过一个我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人负或不负责任的故事,告诉大家生活需要……”,这时,题目“责任”就是你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所在。如果你熟读古今中外书籍,拥有大量事实论据,擅长写议论文,你当然可以把它写成议论文,此时,题目就是你的议论话题,就是议论文三要素中的论点的中心词,你只需列举有关“责任”的事例,去论证“责任重于山”“勇于承担责任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我们要对自己、家庭、国家负起应有的责任”等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