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派纪录片】《古墓派·地下惊情》:中国首部互动纪录片如何玩转考古纪实?
导读:《古墓派·地下惊情》的成功尝试,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互动”正在从时髦的创作理念转变成为可靠的实践手段,未来将大有可为。
文
乐意
2019年,互动剧无疑是影视行业的话题焦点,今年,这一股交互热潮终于蔓延到了纪录片。4月28日,优酷上线中国首部互动纪录片《古墓派·地下惊情》,开启了交互手段与纪实内容的精彩融合。《古墓派·地下惊情》由优酷独家出品,中央新影集团发现纪实传媒与芒果娱乐联合制作。

《古墓派·地下惊情》突破以往考古纪实纪录片单向叙事的呈现方式,采用互动探案,使观众从观看转变到参与,身临考古现场,像考古学家一样挖掘、思考,破解古墓中隐藏的文化密码和离奇故事。
究竟,互动纪录片如何与观众互动?在内容生产、传播和观众体验上较之普通纪录片又有何特点?这一次,《古墓派·地下惊情》为喜爱历史文化、考古工作乃至盗墓题材影视的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惊喜。

考古 互动,
开启中国首部互动纪录片
作为中国首部互动纪录片,《古墓派·地下惊情》最突出的特征当属互动式叙事与沉浸式体验。在交互媒体的技术支持和多线剧情的内容支持下,《古墓派·地下惊情》充分模拟了游戏的视角和逻辑,设置多个互动节点,让观众置身探秘式的剧情空间,以考古学家的第一视角走进“古墓”,进行选择操作,不同选择将带领观众从不同剧情支线走向最终的谜底。

《古墓派·地下惊情》围绕“茶园山宋墓”的死因之谜展开,从考古过程中提取关键节点,设置多元的互动方式推进叙事。在最基础的“下一步”选择之外,纪录片还结合现实中的考古手段设计了互动游戏,如点击屏幕煽动扇子,加热丹炉,提取丹砂中的水银;或长按屏幕,为古尸拍摄 X 光片、拼接关键证据等。

更进一步的,纪录片还插入了许多涉及民俗、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常识问答。观众的每一个选择都会产生相应结果,最终累积到一集的结尾,观众会得到从S到F的等级评判。《古墓派·地下惊情》的互动设计将游戏的趣味性和刺激性带入纪录片中,充分带动观众体验考古、汲取知识、倾听故事。
既要保证考古纪实的严谨和专业,又要兼顾叙事本身的多种发展可能性和功能导向,导致《古墓派·地下惊情》对于内容质量和编剧逻辑的要求非常高。从每一个支线剧情的设计到附加的各领域知识,都要经过严谨的设计和科学的考证,这无疑提升了制作流程上的繁琐和复杂程度,但《古墓派·地下惊情》最后呈现的效果证明了制作团队的实力。
以考古为媒,
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打开《古墓派·地下惊情》就像进入了三个时空的交汇处。一是700年前的宋朝福州,一是1986年考古现场,还有一个是重访故地再探谜底的当今。围绕茶园山古墓,三个时空发生了不同阶段中华文明的碰撞和交融,带来巨大的信息量。
700年前的墓主夫妇究竟经历了什么?当年的考古专家如何探秘古墓?在今年的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我们又能获取哪些新的信息?以考古探秘为主线,《古墓派·地下惊情》真实地还原出七百年前宋朝福州当地的人文风情,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古墓派·地下惊情》围绕茶园山宋墓的出土文物追溯墓主生平,同时牵引出民俗文化、经济生活乃至地理气候等多方面知识。如墓中挖掘出 400 多件保存完好的宋代织品,素淡的色彩掩映着繁复的暗花,将宋代高超的丝织工艺体现得淋漓尽致。
女墓主人棺椁中的帔坠镶嵌着带有“转官”二字的鎏金牌子,寄寓着墓主人仕途显达的愿望。还有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水银的应用、“事死如事生”的传统丧葬文化等等。在一步接一步的互动中,观众亲手打开了一个充满知识和奇景的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古墓派·地下惊情》以宽广和专业的探究视野,援引国外的考古案例佐证茶园山宋墓。如新疆罗布泊发掘的“小河公主”,丹麦博物馆中陈列着的“图伦男子”等,这些案例的引入,增加叙事悬念的同时也带来了更丰富的考古专业知识。
多元呈现方式,
强化沉浸体验
《古墓派·地下惊情》已经是“古墓派”系列纪录片的第四季,这一季在互动技术的亮点之外,但内核仍延续前作。从考古出发,披沙拣金、抽丝剥茧,探寻古墓隐藏的扑朔迷离的故事。在呈现上,《古墓派·地下惊情》主要采用了当事人讲述、影像资料回顾、古装表演和动画技术还原等多种方式。
《古墓派·地下惊情》中大量应用的动画技术与互动手段的配合,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沉浸体验。镜头里移开棺盖的刹那,沉积百年的灰尘扬落,历史仿佛在瞬间被具象地揭开;棺内储积的水位慢慢下降,露出栩栩如生的古尸,饱满完好的皮肤组织似乎还弥留着穿越古今的情感……
在种种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纪录片内容与观众之间的联系将会不断被强化,《古墓派·地下惊情》在互动叙事、沉浸体验和纪实内容上的成功尝试,向我们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互动”正在从时髦的创作理念转变成为可靠的实践手段,未来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