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感想 淞沪会战打的如此惨烈 究竟值不值得?
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规模最大的战役,也是整个抗战中城市防御战持续时间最长的。中国军队投入了75万部队,苦战三个月,伤亡超过25万,结果依然没能守住上海,这么大的代价,到底值不值得呢?
不能说中国军队没准备,他们战前对日军在上海各主要据点都有所了解,但没有掌握足够的细节,更谈不上有相应的具体措施。结果曾有一个排冲进日军司令部大楼,却被电动大门自动关闭而隔绝在大楼中间的操场上,在曰军楼内暗堡火力下全数牺牲;再如后来参战的36师在进攻汇山码头时,整整1个营的部队被阻挡在铁栅栏前,遭到曰军交叉火力的密集射击,死伤殆尽。
不能说中国军队不尽力,所有部队都是奋勇冲杀,可以说是不惜代价地前赴后继。甚至连中国军队仅有的1个装甲团也都投入作战,但由于步坦协同不力,坦克突破了曰军阵地,步兵却未能及时跟上,最终孤军深入的坦克没有步兵掩护而损失大半。
不能说中国军队不精锐,参加围攻作战的87师、88师和后来的36师都是第一批德械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但是这些部队长于野战而不擅巷战,居然在巷战中沿着街道贸然前进,又没有足够的炮火掩护,结果遭到了街道两侧楼房里日军交叉火力杀伤,伤亡惨重但进展迟缓。想想也是,这些由德国顾问训练出来的德械部队,连德国老师自己就不善巷战
战术运用不当,火力掩护薄弱,无疑是十日围攻最终功败垂成的两大主要原因。
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投入78个师又10个旅、炮兵7个团以及教导总队、税警总团、保安团等部,总兵力约75万人,伤亡数字说法不一,但普遍认为至少在25万人以上。而且投入作战的部队大多是各派系的精锐,可以说中国军队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曰军投入了陆军9个师团又2个支队,总兵力约25万人,伤亡约4万人。
中国军队主动发起淞沪之战可以实现多重效果,这也是近些年常见的对淞沪会战的褒扬。不妨逐项看看,战役目标是否达成。
首先,最重要的目标无疑是肃清在沪曰军,清除对南京和华东腹地的威胁。显然,这一目标并未达成,而且由于撤退组织混乱,最终导致华东精华地区迅速沦陷,南京惨遭屠城。
其次,分散牵制在华北的曰军,为华北地区的抗战减轻压力。客观来看,这项目标部分达成。原来曰军战略重心在华北,计划是由北向南。但经过淞沪一战,陆续投入华东的曰军达到了9个师团,兵力反超华北曰军6个师团的规模,华东成为了抗战的主战场,将曰军原来由北向南的战略进攻方向改为了由东向西。日军本来想先占领并巩固华北、再蚕食华中的“稳健”计划被打破。然而,由于华东地区的大溃败过于惨痛,结果恐怕也只能说是喜忧参半。
再者,确实引起了国际关注,博取同情和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淞沪会战是打给国际社会看的,因为蒋介石始终认为单靠中国是很难取得对曰作战的最终胜利,争取外援一直是他的重要策略,所以才会在战役开始时突然叫停,在战役结束时为了配合九国公约的召开,而推迟了撤退,这些都是为了配合政治上的需要。然而,国际关注的力度没有达到国府的预期,基本没有干涉意愿,与付出的代价相比,显然得不偿失。
虽然如此,淞沪会战还是有一个意想不到的重大收获,对战争进程有极大的影响。此战迫使曰军开始总动员,过早地将国家转入了战争状态。
战真正促成了全民族的一致抗战。随着国共合作抗战的开始,国民党内部反蒋派系也开始转为拥蒋抗日。在淞沪战场上,不仅有中央军,也有川军、桂军等各路地方杂牌,在当时有枪就是草头王的时代,拥兵自重的军阀能够让自己的部队服从军事委员会的指挥,投入到抗战前线,是难能可贵的。
即使是最基层的普通士兵,不少人都是千里跋涉,行军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奔赴前线,把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奉献淞沪一战,真正让各党派各派系各民族各阶层,都有全民族抗战的意识,这一点意义非常深远。
当然,随着抗战进程的发展,杂牌军再次感受到排挤、刁难甚至被借机消灭,锐气大挫,国府有极大的责任。不过,这是后话,与淞沪会战无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