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百里杜鹃 百里杜鹃管理区:为了花海更美丽
“我今年毛收入已经超过100万元。”提到旅游,百里杜鹃管理区大荒社区村民陈洪义脸上绽放笑容。
而在以前,陈洪义却只能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年年杜鹃开,年年办花节,可旅游就是热不起来。”提及往事,陈洪义脸上写满无奈。

热不起来是有原因的,“那时杜鹃花区分属大方和黔西两县,大家各管各的地盘,各办各的花节,咋能发展得起来嘛?”其实很多人和陈洪义一样,都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体制不顺,让早在1987年便被命名为“贵州省十大风景名胜区”、1992年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的百里杜鹃景区空负盛名。

必须要改!不能让群众守着“美丽的资源”挨饿受穷。2007年7月,省、市对百里杜鹃景区体制变革作出安排部署:以旅游开发促扶贫,实行管景区与管社会并举,成立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2014年更名为百里杜鹃管理区),正式成为毕节地区、行署的正县级派出机构,辖大方、黔西划过来的4个乡镇,后来增加了大方的百纳、黄泥、沙厂三个乡镇。

百里杜鹃管理区管委会主任张东回忆说,名胜区成立之初,大方和黔西县都有意见,大方认为:“将景区合二为一,我们的辖区被划得最多。”,黔西意见更大:“我们的景区美,合了我们更亏得多。”
“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不断。”上级党委、政府多次召集两县召开党政协调会,讲透“抱团取暖”的道理,让大家明白开放发展的意义。从大局出发,两县很快统一了认识。
名胜区党工委、管委会成立后,很快解决了因行政壁垒、区域分割导致的发展缓慢、不平衡问题,每年花节期间景区人山人海。“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等荣誉也纷至沓来。
知名度提升了,市场也有了,但新的问题来了,“服务接待能力捉襟见肘,旅游业态不丰富,景区收入主要依托门票经济,前期的高投入回收转化率非常低。”百里杜鹃旅游集团董事长韩清龙说。
这其实需要更开放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名胜区党工委、管委会很快开出“药方”:组建百里杜鹃旅游集团,通过推动集团实体化、市场化运营,实现景区市场化发展。
有人质疑,原来不是建有旅游公司吗?还不是帮政府融融资,收收门票?
“面对质疑,党工委、管委会下定决心推动集团实体化、市场化运营。按照相关政策规定,通过做思想工作,动员时任旅游局局长韩清龙辞掉公职、辞掉编制担任集团董事长,轻装上阵带领集团发展。”张东说,打破以往公职人员兼职国有公司管理人员的模式是公司实现去行政化走市场化的关键一步。
“我也犹豫过。”45岁的韩清龙坦言,“但这些年百里杜鹃的改革实践和任职旅游局长的经历,让我认识到,百里杜鹃要更好地发展,必须走市场化道路,我愿意做这样的探路者。”
带着“放手一搏”的干劲,韩清龙在集团人事制度、公司管理、人才招聘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高薪聘请专业营销团队、酒店管理和金融管理等方面的高端专业人才。围绕“旅游统揽、全域打造、全时延伸、实干升级”的总体部署和“春观花、夏避暑、秋休闲、冬康养”的业态发展思路,百里杜鹃旅游集团组建了餐饮酒店管理、文化旅游投资、智慧旅游、交通运营、景区旅游发展5个子公司,整合打包景区资源,推动景区发展。
现在,管理区当地广大群众吃上了“旅游饭”,他们的收入也是节节高。
通过改革开放,百里杜鹃景区已经成为贵州一张靓丽的名片。数据显示,景区管委会成立以来,共接待中外游客20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余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