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教壁画 从佛教壁画看唐代绘画的世俗化倾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唐代佛教壁画世俗化的艺术走向,与它所处的时代语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唐代佛教壁画当然不能完全代表唐代绘画,但佛教壁画的世俗性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唐代绘画整体创作走向的集中反映。

唐代佛教壁画世俗化首先取决于唐代社会的发展状况。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安定和统一之后,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均空前发达,一种蓬勃的民族自信洋溢在唐人心头,促使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去讴歌和描绘现实生活。世俗性倾向在唐代的众多艺术门类中都有表现,不独绘画。

以诗歌为例,唐人作诗不仅在内容上紧扣现实生活,在艺术上也追求"老妪能解",以一种活泼的朝气攀上了中国文学史的巅峰。而在绘画方面,画家们往往更热衷于再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场景,描绘身边真切可感的人物形象。

在各类佛教经变画中,上至贵族的伎乐、歌舞、出行、狩猎,下至普通百姓的耕田、饲牲、屠宰,乃至行医、经商、战争,种种社会生活内容,无不涉猎。佛祖、菩萨的形象也更加接近丰满健康、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在长安道政坊宝应寺,画家甚至将释梵天女绘成了"齐公(魏元忠)妓小小等写真"。既然连天上的极乐世界都能描绘得近在咫尺、宛在人间,画家在创作其他题材的绘画作品时,自然会将这种世俗性表现得更加彻底。

在以陕西省乾县的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李贤墓、懿德太子李重润墓以及三原县李寿墓等为代表的唐代墓室壁画中,出现了众多表现当时社会风俗的真实画面,如章怀太子墓中的《马球图》《观鸟捕蝉图》《客使图》等。
这些都是忠实记录当时现实生活场景的第一手珍贵资料。马球运动从波斯传入,经初唐统治者大力倡导,在唐代盛极一时。《马球图》是关于此项运动的最早图像资料,绘于章怀太子墓西壁,长约九米,绘数十余骑人马,构图精到,场面宏大。
其中描绘骑手击球的场景尤其生动精彩,将激烈竞争中骑手的动作、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西安东郊苏思勖墓室的《舞乐图》绘一深目高鼻之胡人,头包白巾、腰系黑带、脚穿黄靴,于黄绿相间的地毯上翩翩起舞,表现了开元、天宝间长安、洛阳等地"家家学胡乐"的社会风气。
此外,唐代人物画中绮罗人物题材的出现,唐代山水、花鸟、鞍马乃至与人们生息相关的各类杂画的发展与兴盛,无疑也都与这种世俗化的整体倾向密切相关。
其次,世俗化的艺术特征还与佛教思想由出世向入世的转变有关。中国传统哲学一向强调入世。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为更好地倡布教理,其教义思想也在适应中国文化特征的同时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隋代时,宣扬普度众生至极乐世界的大乘思想逐渐盛行,取替了魏晋南北朝时流行的主张忍辱牺牲、累世苦修的小乘思想。
中唐时,彻底中国化的禅宗思想兴起,主张入世修行、顿悟成佛,体现出佛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敦煌本《六祖坛经》中之"无相颂"云:"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
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这一表述非常清晰地表达了提倡入世修行的主张,体现出佛教在我国世俗化的发展倾向。佛教思想的这一转变,对当时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尽管也有"武宗灭佛"的阶段,但总体来说,唐代佛教大兴是主流。
从皇亲国戚到普通百姓,从文人学士到民间工匠,信奉佛教者大有人在。吴道子本人即信佛,《唐朝名画录》称:"吴生常持《金刚经》自识本身……"王维以摩诘为字,也是佛教之虔诚信徒。唐代画家多与佛教渊源颇深,故佛教的世俗化直接反映在了唐代的绘画艺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