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到底有多少条腿 蜈蚣入药有何功效
蜈蚣为大蜈蚣科节足动物少棘巨蜈蚣或其近缘动物的干燥全虫。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四川、湖北、浙江、江苏、安徽等省区产量较大。蜈蚣多栖居于潮湿阴暗处,食肉性,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绷直,晒干,或用沸水烫过再烘干或晒干,剪碎人煎剂或研末为散服用。有些地区于冬季在阴湿处埋下鸡毛、鸡骨等物。引诱蜈蚣在此地产卵,至翌春捕捉。

蜈蚣辛温有毒。性善走窜。截风定搐,作用强大,为熄风止痉之要药。多用于治疗肝风引起的肢体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以及小儿惊厥、癫痫、破伤风、颜面神经麻痹等。均有良效。临床~般多配僵蚕、全蝎、天麻、胆南星、白附子、天竺黄、钩藤等熄风药同用,方如撮风散、蜈蚣散等:本品还有攻毒散结疗疮之功效。用于治疗疮疡肿毒、瘰疬结核、毒蛇咬伤。内服外用功效亦佳。可与其它解毒药同用,方如瘰痨教、结核散、溃烂方等。

一般用量2-5克,或1-3条,水煎服。散剂酌减,外用适量。古书记载,使用本品应截去头足。但根据l临床经验。以全用者力大。所以不必去头足。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说:"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
性有微毒,而转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为其性能制蛇,故又冶蛇症及蛇咬中毒。外敷治疮甲(俗称鸡眼)。用时宜带头足,去之则力减,且其性原无大毒,故不妨全用也。"
唯本品为毒烈之品,能伤正堕胎,故非重症不宜使用,如血虚发痉、小儿慢惊以及孕妇则均当忌服。
现代研究表明。螟蚣含有二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尚含脂肪油、胆甾醇、蚁酸等,另外还含有羟基赖氨酸以及组氨酸、精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动物试验证明,蜈蚣有抗惊厥作用;蜈蚣水浸液在试管内对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蜈蚣对结核杆菌确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蜈蚣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份,即组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另外,尚含脂肪油,胆甾醇,蚁酸等。又曾分离出δ-羟基赖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牛磺酸,谷氨酸。具有:
1.抗肿瘤作用;
2.止痉作用;
3.抗真菌作用。
《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性有微毒,而转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瘛疚,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为其性能制蛇,故能治蛇症及蛇咬中毒。
外敷治疮甲(俗称鸡眼)。用时宜带头足;去之则力减,且其性原无大毒,故不妨全用也。"
蜈蚣,性味辛温,有毒,其祛风,镇痉,解毒之功。可治中风,惊痫,破伤风,百日咳,瘰疬,结核,症瘕,瘤块,疮疡,肿毒,风癣,痔漏等。内服可煎汤,1.5克-4.5克。入丸,散。外用研粉调敷。
注意:蜈蚣有毒,剂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过长。孕妇忌服 。
娱蛤辛散祛风、温燥有毒,其熄风止痉、通络止痛、解毒散结的功效与全蝎相似,但作用更为强烈。
1.蜈蚣配全蝎:蜈蚣与全蝎均为熄风止痉要药,并能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但蜈蚣搜风、止痉之力着,全蝎熄风之力强。两药合用,熄风止痉、祛风通络、解毒散结之力更强。用于中风、癫痫、急慢惊风、破伤风等病所致之抽搐痉挛,角弓反张,头痛抽掣,风湿痹痛,疮疡肿毒,瘰疬等。方如止痉散、撮风散。火盛者多加黄连的功效与作用、龙胆草等;痰多者多加白僵蚕、天竺黄、贝母等。
2.蜈蚣配朱砂:蜈蚣祛风止痉,朱砂镇静安神。两药相配,镇静止痉,用于小儿惊风。
3.蜈蚣配羌活:羌活祛风胜湿,蜈蚣祛风止痉、通络止痛。两者相配,再合独活、秦艽、防风的功效与作用等药,用于风寒湿痹的筋肉疼痛、麻木、僵硬等。若再加白花蛇、乳香、没药等,祛风活血、速络止痛之功更佳。
蜈蚣的药用功效已经给大家说了,虽然蜈蚣看起来挺可怕的咬人很疼,但蜈蚣的功效却是不容小视的。能治疗癌症它的药用价值深受很多人认可。也有许多的人养起蜈蚣发家致富,在潮湿的天气里水沟也可见蜈蚣。晚上是蜈蚣最活跃的时段,它们是晚上出来觅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