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二世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死不瞑目的遇刺之王
在世界帝王史上,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得了个很不光彩的绰号——“遇刺之王”。有人统计过,他一生中遭遇的刺杀未遂事件接近100次,其中差一点成功的就有四次之多。1881年3月13日,这位一辈子饱受刺杀折磨的沙皇终于在又一次袭击中“成功”死掉了。这位沙皇为何如此招人恨呢?说起来其实也没啥,无非是因为他是一位过于勤政爱民、力排众议积极推动改革的好沙皇。

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悲剧,得从他爷爷亚历山大一世那儿开始说起。1812年,沙俄打败了横扫欧洲的拿破仑,俄罗斯一时成了欧洲的“宪兵”和“盟主”。可是,俄罗斯的骑兵虽然征服了法国的城池,法国的民主、自由思想却征服了这些大头兵,尤其是贵族出身的俄罗斯军官们,在呼吸了巴黎的自由空气后,回国一看自家地里居然全是一点也不自由的农奴,良心上自然愧疚,吵吵着要改革。

一周史记之前曾经讲过,亚历山大一世号称“斯芬克斯之谜”,是个一天仨主意、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啥的人。
他一会儿对改革表现出神往之意,一会儿又觉得稳定最重要,最终错过了俄罗斯改革的最佳时机,等到他去世时,对改革等得不耐烦的俄罗斯军官们就发动了一场未遂的政变,史称十二月党人革命。
等到亚历山大一世的儿子尼古拉一世上台,他决心将祸水外引。无奈,有人跟他想到一块去了———当时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也想找个人练练手。挑来挑去,拿破仑三世挑中了沙俄,伙同英国一起帮着土耳其打沙俄,结果克里米亚一战把沙俄打得底裤都输光了。
尼古拉沙皇在得知战争结果后,羞愧而亡,留下了一堆烂摊子给他儿子亚历山大二世。继位后的亚历山大二世敢想敢干,上台之后立刻召集幕僚成立了改革研究委员会,1861年签署了著名的《解放农奴法令》,打开了这个彼得大帝与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都不敢触碰的潘多拉魔盒。
除此之外,亚历山大二世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他让大学获得了自治,废止了只有贵族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传统;在他执政期间,俄罗斯首次建立了类似西方早期议会的“缙绅会议”,还创立了第一家公共博物馆、第一家电讯社、第一批民间思想社团、第一批脱离东正教会的慈善机构。整个俄罗斯似乎正在朝着近代化转型。